close

 

  如果可以為這戲下個副標,我會把劇名定為「陶侃賢母-控制狂母親、媽寶兒子和他們戲劇化的夥伴們」。這部戲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它瘋狂的、不可思議的、啟人疑竇的角色塑造了。我一邊看、一邊忍不住懷疑:演員們真的相信有這樣的人存在嗎?他們真的認為這樣的舉止反應是合理的嗎?這樣的內容,真的是他們想要說的故事嗎?

  

  我不知道是我太年輕、還是我太缺乏道德良知,對我來說,這戲很多理應正面、美好、發人深省的橋段,都做作到令我坐立難安。我想起國小課本讀過的,蔣公蹲在河邊看到魚逆流而上、他就決定要好好發奮努力這類的故事,它的啟示太清晰,清晰到沒有商量的餘地,清晰到不像是真的,所以我好難被感動。我一直覺得,所謂的道理啦啟示啦都是附屬品,是故事不小心產生的,是容許觀眾們恣肆解讀的;但陶侃賢母卻給我一種「為了講這個道理,我們只好來說這個故事」的感覺,角色們各司其職,明確而樣版化。像是老師在出考卷,是先設定好答案才去編題目,於是問題就不是真心的,問題沒有模糊可供詮釋的空間,這個問題也無法激發出任何新的想法。

  

  近期我看歌仔戲時,老是覺得劇情很無聊。每當我盯著台上的梁祝、孟麗君等等,我就會想:除了想聽歌和欣賞身段以外,我為什麼要看這個戲?只有我覺得這個劇情已經過時了嗎?看完陶侃賢母後,我更懷疑起歌仔戲界的價值觀念是否被定型在五十年前或者國小二年級。以我的觀點,我怎麼看都覺得陶媽媽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遇事大驚小怪的活化石,然後陶侃是一個缺乏主見的媽寶,基於無法接受、相信主要人物,我自然對這齣戲全程無感。

  

  我曾經說過周瑜這戲像流水帳,現在我覺得陶侃更像。它的劇情鋪陳不像是一齣三個多小時的舞台劇,而比較接近鳥來伯與十三姨:沒什麼主幹,林林總總的陶家家居故事,九場裡面有一場都在剪頭髮、一場都在過生日,真是令人吃驚。以下是本戲的分場內容:

  

  第一場,紡績教子。前半段沒啥好說的,小姐帶著一個活潑丫環,男主角配備一個三花義弟,老式的英雄救美、一見鍾情。後來男主角和義弟回到家,陶媽媽看到了兒子手上的傷,發現他和搶劫犯打架,就把他罵了一頓,說些人家可能是日子過不下去才鋌而走險、你應該分魚給他們、如果他們還是要搶就應該把魚通通給他們……這類似是而非的道理。我只能說陶媽媽不愧是古人,絲毫沒有現代法律概念,大概也沒聽過「正當防衛」是一種阻卻違法事由、「現行犯」可以例外的無令狀逮捕。我覺得她真是扮聖人扮過頭了,才會成天沉溺在一種「我人好好」的喜悅中。動點腦筋想一想,如果被害者通通不抵抗,那些搶匪是會受到感化還是會食髓知味?一般人民是想當漁民還是想當搶匪?整個城市的治安又會變成怎樣?周昉都已經解釋那些人的惡行惡狀了,陶媽媽還在那邊嘴硬當濫好人,整段「教子」完全無法給我任何正面啟示,只覺得陶媽媽真是讀死了聖賢書。

  

  第二場,剪髮待賓。陶侃有個當官的朋友來訪,使陶媽媽想起「拿了手短吃人嘴軟」的道理。於是,她就想請他好好吃一頓,讓他在朝廷上多多美言,幫助自己兒子的仕途。兩個感想:第一,我個人認為這種行為叫做「賄賂」,讓我對高風亮節的陶媽媽有點失望。第二,陶媽媽剪頭髮真的猶豫好久,甚至可以上溯到老公啦、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啦這類的道理,實在太強。雖然廖老師哭腔很動人,但我還是覺得這段太長了,陶媽媽和老公的回憶也和劇情主軸無關。

  

  第三場,人情冷暖。陶侃、周昉和當官的朋友一起喝酒,然後龔氏夫妻來提親。不太有印象的一場,我只記得陶媽媽在市場的遭遇很可憐,然後陶侃發現媽媽剪頭髮後,立刻跪倒、流淚、唱哭墓,這家人真是戲劇化。

  

  第四場,封鮓責書。我覺得編劇真的好高估觀眾的國文造詣,老是喜歡用一些很難的字,害我一邊看字幕、一邊覺得自己真是目不識丁。比方「鮓」字,我動用了康熙字典才知道它念「炸」,意思為「鮓,滓也。以鹽米釀之如葅,熟而食之也」。除了場次名外,OS我也常常聽不懂,它們好像也和戲沒啥關係。比方這場開頭的OS有句「花開花落有誰憐」,但一開場明明就是討了媳婦、兒子去當官,真是令我相當困惑。

  

  回到劇情,這幕是在描述陶侃受到屬下漁民愛戴,受贈一碗鮓(我想就是醃魚這類的吧),他自己吃掉其實也就沒事了,但孝順的他偏偏差了周昉把魚送回家給媽媽品嘗。愛說道理的陶媽媽自然是勃然大怒,覺得兒子居然收賄,實不可取;戲劇化的媳婦就建議媽媽把魚封起來、寫封信去罵他;整場戲只有周昉比較像個正常人,送魚送信的同時,臉上始終維持著「有那麼嚴重嗎」的表情。陶侃一打開信,媽媽的聲音立刻鋪天蓋地而來,他不愧是陶家的一份子,立刻下跪、懺悔,順利的完成了這場戲的道德教訓。依舊是兩個感想:第一,你可以賣頭髮請大官吃飯,屬下送個魚給老闆就不行?真是雙重標準。第二,我沒想到居然可以在哈利波特以外的地方看到「咆哮信」這種產品,歌仔戲真是日新月異。

  

  第五場,運甓節飲。(對了,「甓」唸「屁」。)很家居的一場,講了一下陶侃搬磚這件事,然後陶媽媽稱讚了兒子飲酒很節制。有件事讓我很吃驚,就是一開場的時候,陶侃的五個兒子們正在鬥蟋蟀。我原本以為陶媽媽會說一些不可以欺負小動物啦、不要玩物喪志啦、小時候賭博長大會敗光家產這類的東西;想不到她只是笑咪咪的看著孫子、就帶他們去看爸爸搬東西了。陶媽媽的價值觀念真是一個謎啊!

  

  第六場,遭難救解。陶侃功高被軟禁,周昉要陶媽媽去找丞相救兒子。我其實不大懂他們是如何得出「陶媽媽去找丞相就OK了」這個結論,丞相跟王敦不是親戚嗎?王導為何胳臂要往外伸?陶媽媽為何那麼偉大、大家都要怕她?算了不要探究這些了,來說一下演員好了,廖老師在這一場真是超有氣勢的!錦什、十一字都馬不斷連發,不似前半段溫柔、拖長、帶有哭腔的唱法,老師在這場裡很俐落很有威嚴,實在非常厲害。

  

  第七場,門閥饞忌。這場我沒什麼印象,只記得官員都很無用,然後皇太后很八卦,對於陶家事蹟知之甚詳,連剪頭髮、封魚都知道。然後陶侃不知為什麼上了金殿,卻還在唱鴻門宴被軟禁的事情,也不答應帶兵,那他到底是去幹嘛的?聽人家對他種族歧視嗎?

  

  第八場,喪子出征。我看到場名嚇了一大跳,以為是陶侃死了、陶媽媽去幫他帶兵,想說這未免也太老當益壯了吧?幸好喪子的是陶侃、出征的也是陶侃。又只有兩個印象:第一,陶小弟死訊傳來,三個唱將就開始三重唱。他們的功力當然是無庸置疑的,但歌詞完全不一樣,全部唱在一起,實在是聽不懂。第二,武打戲好長,時間又晚了,著實令人昏昏欲睡。

  

  第九場,榮慶歸隱。這場就是在大鍋炒,每個人都出來講吉祥話。陶媽媽的控制慾絲毫不隨年齡而減,兒子剛當上大官、屁股都還沒坐熱,她就諄諄善誘他「急流勇退」的道理。如果我是陶侃,我一定會想「幹老子拼了半輩子好不容易才爬上來,做沒兩天你就要我退休?你自己幹嘛不先退休?不要再管我了啊啊啊啊啊~」但是陶侃畢竟是賢孝的,立即同意。他的夥伴們不知道欠陶媽媽多少錢,一個一個都說要退休,連陶媽媽像瑤池仙女這種話都說出口了。他們到底為何那麼怕她啊?他們講這種話難道都不會嘴軟嗎?

  

  莫名其妙的劇情推進,莫名其妙的也就結束了。從分場內容就可以知道劇情超零散,很像是簡短版的鄉土劇。因此,除了教條式的道德教訓很煩人以外,我對於「陶侃伯與陶媽姨」就沒有任何感想了。

  

  最後,狗嘴吐不出象牙的我決定要來寫一個感性的結論:週五晚上看到廖老師和一群很棒的演員站在台上謝幕、廖老師說她只剩兩個晚上站在台上時,我其實是相當感動的。我遇過廖老師一次,她對於我這樣的歌仔戲新手、搞不清楚狀況的門外漢非常親切;從她平日的言行,也可知道她真的對歌仔戲有很深很深的愛、也誠摯地在推廣這門藝術。很可惜的,廖老師在這一天封箱了,但我相信大家會一直記得她的戲,她也絕對會桃李滿天下的。就像最後一場的陶媽媽那樣,有許多學生會用曲調、一年一年地替她吟唱生日壽詞。希望廖老師封箱快樂(好神祕的祝福),也希望還能看到她出現在舞台上、演戲給大家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5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